總共有1291筆建檔
首頁  大事記  台灣圖書館事業紀要

台灣圖書館事業紀要

百年來的台灣圖書館事業

主講:王振鵠教授 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百年樓一樓國際會議廳
時間:2007年5月19

前言
壹、日據時期的臺灣圖書館事業
貳、光復後的臺灣圖書館事業
參、台灣圖書館事業的未來展望
肆、結語
註釋

前言

百年來的台灣圖書館事業是指自二十世紀迄今,台灣近代圖書館發展的過程與成果。本演講僅針對一般圖書館的概況,無各類圖書館的詳述。新圖書館事業、現代圖書館,大陸有針對西方與中國圖書館事業比較的文章,中國圖書館事業是清代、民國時代開始,實際上是民國六年開始新圖書館運動。

所謂「圖書館事業」意指圖書館界長期以來在社會中從事的有目標、有計畫的活動,由此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價值和體系。其形成來自圖書館群體及相關機構的共同努力所累積的貢獻。

是全體的貢獻,非個人可以完成的。且各方面的工作領域皆與圖書館相關,結合成為圖書館事業。圖書館事業史與圖書館始有所差別。

台灣近代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自1901年「私立台灣文庫」創立起,已有106年的歷史,在此期間由於政治環境的嬗變,影響到圖書館事業在不同體制下的經營與發展,茲就其演進過程分別為日據時期和光復時期兩階段說明於後。

top

1. 第一階段:1900-1944(民33) 萌芽期。

壹、日據時期的臺灣圖書館事業
(1895-1945
年)

教育背景

日據台灣時期,由於殖民地政策及皇民化運動的影響,對於各級教育的推行有一定的要求,日本學者喜安幸夫評論台灣總督府推行的教育政策時,認為總督府對台灣人的教育目的著重在培養技術勞動者,推行日本語皇民化(註1)。

依據1926年資料統計,日本在佔領台灣卅年後,在大約五百萬人口中,接受普通教育(國語教育)者在當時不過210,727人,僅佔學齡兒童就學率的28.4%;中等學校就學人數為4.642人;高等學校28人,專門學校251人,(註2)由此可見當時的教育情況。

其中無大學(臺灣大學的成立約27、28成立,當時無大學的資訊)

  •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

台灣有識之士蔣渭水曾於1921年10月與林獻堂等組成「台灣文化協會」,主張應大量發展正規學校教育、補習教育、幼稚園、圖書館和讀報社。

啟發時期需建立圖書館,不只一次提出建立圖書館的建議。

  • 現代圖書館的影響
    •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發展圖書館事業 。多次到歐洲考察圖書館。

中國圖書館的發展早於日本,但新圖書館的觀念,後來仍仿效日本的概念。

    • 日本政府於1872年在東京設立了公開供民眾閱覽的書籍館,1880年更名為東京圖書館,這也是早期以「圖書館」為名,取代「文庫」或「書籍館」的開端。

東金圖書館在二次大戰後,改名為帝國圖書館、國會圖書館。

    • 1898年,日本政府頒布《圖書館令》普建各類圖書館,自此圖書館的設立才有了法律基礎。(註4)

跟臺灣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關係有深遠影響。

  • 「台灣文庫」創辦
    • 1901年日籍人士坂內正六等在台北淡水館內創辦「私立台灣文庫」

在此之前,日發佈法律的其間,臺灣(台北圖書館發起人會)也發起相關的運動,

      • 文庫創辦的宗旨在振興地方教育、啟發民智。
      • 成立之初有日漢文圖書5639冊,西文圖書224冊,採會員制付費閱覽。
      • 文庫全年開放320日,來館讀者共1680人。
      • 六年後由於經費短絀難以維持,於1907年宣告休館 。當時藏書累積有一萬餘冊,由日後成立的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接管。(註5)
  • 「石坂文庫」創辦
    • 石坂先生生於1870年,幼時曾研究漢學,後任小學教師及報社職務。1899年定居基隆經營商業,於1940年去世。石坂在台四十一年間熱心文教事業,曾創辦基隆夜校及技藝女校為勞動青年提供進修機會。
    • 1909年,石坂莊作感於基隆位於交通孔道缺乏圖書館設施,同時為便於夜校學生研習,乃創辦「私立石坂文庫」,免費為社會大眾服務。
    • 創立之初,文庫藏書8,416冊,全年開放345日,凡滿12歲不分日籍台籍居民均可自由入覽。此外,文庫對基隆以外地區提供巡迴外借服務,設置以來深獲社會好評。
    • 石坂文庫於1924年結束服務,圖書設備移贈基隆公益社改設為「基隆文庫」,1932年由基隆市政府街管,更名為「基隆圖書館」繼續為民眾服務。(註6)

以上兩文庫雖屬私人創設,但可說是台灣近代圖書館之發端,不僅喚起社會人士對圖書館服務的認識,亦促使公立圖書館的產生。

  • 台灣第一所公立圖書館
    • 台灣第一所公立圖書館是1914年台灣總督府創立的「台灣總督府圖書館」。
    • 該館基本館藏一部分來自於台灣文庫的積存圖書。由於該館屬政府管理,人員經費充足,館藏資源豐富,逐漸發展成為台灣最具規模的圖書館,亦肩負了台灣圖書館輔導中心的任務。
  • 台灣總督府圖書館創立目的
    • 台灣總督府圖書館的創立目的在普及教育,提供研究資料,尤其著重台灣文獻,南中國及南洋資料之廣泛蒐集。
      • 至1943年館藏累計有19萬5千冊,其中以日文圖書為主。
      • 在服務方面,提供圖書外借與巡迴車服務,並設立圖書商談部提供參考服務。
      • 1929年特開闢廣播節目「圖書館新聞」介紹優良圖書,以倡導讀書風氣。
      • 此外,該館經常辦理圖書館人員在職訓練,並召開全島圖書館協議會,邀集各地圖書館代表人士共同研討圖書館發展事宜。(註7)
  • 《公立、私立圖書館規則》頒布

1923年,台灣總督府頒布《公立、私立圖書館規則》六條,其中第一、二條對圖書館之設置有以下的規定:

第一條:各州廳市街庄,或聯合兩個以上之街庄,乃至私人,為儲集圖書,提供民眾閱覽,得設立圖書館。

第二條:圖書館之設立與停辦,由各州、廳地方經費設立者,由創辦人向台灣總督府申請認可;其他公立或私立者,由創辦人向州知事或廳長申請許可。

另有規定「圖書館得收圖書閱覽費」以資挹注圖書館各項開支。(註8)

自規則公佈後,各地圖書館相繼成立,到1932年底,全島公私立圖書館設立者七十餘所,可說是日據時期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巔峰。

  • 「台灣圖書館協會」成立

1927年,「台灣圖書館協會」在總督府圖書館協議會推動下成立。該會為一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組合,其宗旨在聯繫圖書館界人士,促進全台灣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1931年年會決定以每年元月十一日後的一周作為全台圖書館週,1933年決定每年四月二日為圖書館紀念日。(註9)

台灣圖書館事業經過五十年的發展,在1943年共設有公共圖書館93所。其中公立89所,私立4所。依地區分,州立2所、市立9所,另82所屬街、庄立圖書館。各館藏書多者四、五萬冊,少者千餘冊,均以日文書刊為主。(註10)

民國三十三年(光復前一年)一共有九十三所圖書館:州市圖書館有十一所、其他街庄圖書館較小型,有九十三所,且分佈地區廣泛。

台灣光復前,大專及高等學校多有圖書館的設置。其中以台北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藏書最為豐富。台北帝大創立於1928年,光復後更名為國立台灣大學,設有文法理農工醫等學院,圖書館館藏在光復時有47萬4千冊,以日文為主。中文藏書有清末滿州龔易圖氏舊藏古籍三萬餘冊,彌足珍貴。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該校藏書已近三百萬冊,中文圖書占館藏百分之五十,為台灣重要的研究資源。

top

貳、光復後的臺灣圖書館事業
(1945-2007
年)

臺灣圖書館事業依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一、重建階段(1945-1952年)

二、成長階段(1953-1976年)

三、茁壯階段(1977-2007年)

2.第二階段:1945 (民34)-1951(民40) 開創期。

一、重建階段(1945-1952年)

光復之初,國民政府設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管政務,日據時代所設立的圖書館依行政隸屬,凡由總督府辦理者由長官公署直轄,前由州廳市郡設立者則依教育體系改組為縣市立圖書館。

1947年5月長官公署改制成立台灣省政府,由教育廳主管圖書館業務,設有省立台中、台北、台東圖書館,並增設縣市圖書館。

3.第三階段:1952 (民41)-1976(民65) 成長期。

二、成長階段(1953-1976年)

1949年中央政府遷台,國立中央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以及政府機關圖書文物檔案相繼遷來臺灣。

1951年起,政府頒訂各項圖書館規程,逐步建立圖書館體制。中央圖書館在台北復館,圖書館學會成立,師範大學和台灣大學先後創辦了圖書館組、系,美援資助各大學增建圖書館並購置圖書設備,圖書館事業逐漸發展。

4.第四階段:1977 (民66)-迄今 發展期。

三、茁壯階段(1977-2007年)

政府推行文化建設政策,各縣市文化中心及鄉鎮圖書館普遍設置,圖書館自動化及網路建設有成,《圖書館法》頒佈施行。(註11)

依據《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圖書館年鑑》調查統計,台灣地區現有各類圖書館5,346所,包括:

  • 國家圖書館1所
  • 公共圖書館641所
  • 大專校院圖書館172所
  • 中小學圖書館3882所
  • 專門圖書館650所

全部圖書館總藏書量為1億2394萬7082冊(件),平均每一國民5.44冊。

僅就公共圖書館而言,總藏書量為2725萬5107冊(件),平均每人1.2冊(件),每館服務3萬5千人之譜。(註12)

在以上六十餘年來的發展過程中,有些關鍵性的、影響到整體發展的重要成果其中隱含了多少人的辛勤投入與努力,謹擇要列舉說明於後。

臺灣圖書館事業的重要發展成果﹕

一、圖書館法制基礎的奠定

圖書館界為謀圖書館法制化建設,自1970年起就屢有研訂《圖書館法》的建議,經過多年的研究、協商、修正,終獲教育部完成草案,經行政院及立法院審議通過,而於2001年元月由總統公布施行。大陸學者針對臺灣圖書館事業法治所撰寫的文章中提到,大陸應該學習臺灣建立的圖書館相關法。臺灣的圖書館相關法規完備,卻沒有將圖書館的精神注入其中。尊重讀者、維護人權。

《圖書館法》為統籌規劃各類圖書館發展的基本法,內容明定圖書館的類別與性質、管理與服務原則、圖書館作業規範、出版品繳存制度、合作組織建立、專業人員之要求等項。並訂定各類圖書館設立與營運基準,以及輔導要點做為圖書館經營及輔導的依據。(註13)

《圖書館法》之外,尚有圖書館行政法規及相關法規標準近百種,對於組織、人員、經營及事業有明確規定。

二、國家圖書館功能的展現

國家圖書館前身為國立中央圖書館,自1954年在台復館,迄今已有53年的歷史。在過去五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該館除致力於本身業務的發展外,並肩負促進全國圖書館事業研究發展任務。

國家圖書館遷台以來對社會最大的貢獻為國家書目編製、自動化作業規範研發、資訊系統及遠距服務的開展、各類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研訂,以及對地方圖書館業務的輔導評鑑。

1990年成立「書目資訊中心」,在標準書號中心和預行編目制度配合下建立起全國圖書資訊網路,推行線上合作編目工作,現合作單位有七十七個圖書館,館藏記錄達五百六十萬筆,對圖書館書目控制和合作交流關係至鉅。近年來該館以數位典藏技術開發本土歷史文獻。(註14)

三、圖書館專業組織的成立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成立於1953年,以研究圖書資訊學術,促進圖書館事業的合作發展為目的。成立五十餘年,已成為圖書館事業的核心組織、圖書館界的代言人,並扮演館際合作發展中的聯繫、協調與推動者的角色。

學會首要的貢獻是研訂各類圖書館標準,自1961年至1995年間先後曾制定多項服務標準及營運要點供館界參考施行。

近卅年來,圖書館界最為努力的目標為《圖書館法》的制定。

圖書館學會另一長期投入的工作,就是圖書館工作人員研習會的舉辦。五十年來迄未間斷。經統計參加研習學員已逾萬人。(註15)

在學術研究方面,學會定期出版會報及通訊二刊,並與出版機構合作編印專著和叢書多種。

2000年,學會感於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為民主社會健全發展的基礎,其服務在資訊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研擬「圖書館事業發展白皮書」,以凝聚圖書館界同道的共識,籲請政府及社會對圖書館事業予以重視 。(註16)

四、美援僑教計劃的協助

政府為協助僑居地學生來台升學,自1954年起,經美國國際合作總署駐華共同安全分署同意,在美援中撥款推動僑生升學計劃。台灣各大學為配合僑教計劃,擴建圖書館館舍,增購圖書設備,自1954年起至1960年止共接受援款台幣三億一千餘萬元及美金一百餘萬元。(註17)

在美援僑教計劃中,美國國際合作總署聘請美國畢保德師範學院(George Peabody College for Teachers)圖書館學研究所所長費士卓博士(Dr. William A. FitzGerald)來台擔任安全分署教育組顧問,專門負責圖書館業務指導工作。費博士1956年8月應聘來台,兩年間除籌撥經費補助各大專校院添購外文書刊外,並資助中央圖書館及台大、政大、師大、成大、興大等校興建圖書館館舍,利用暑期舉辦圖書館工作人員研習會,以及選派人員赴美研究圖書館學。

五、圖書館專業教育的興起

台灣圖書館事業發展之一重要促成因素是圖書館專業教育的興起。由於圖書館專業人員的養成,提升了圖書資訊處理技術與讀者服務方式,建立起圖書管理的專業觀念。

目前台灣圖書資訊學教育機構有台灣大學等十所圖書資訊學系、所,其中開授學士班課程者六校,碩士班課程者八校,博士班課程者一校,截至2004學年度,大學部在校學生1515人,碩士班373人,博士班18人。歷屆畢業生:大學部累計有10,071人;碩士班767人;博士班13人。(註18)

1992年,台灣圖書資訊教育界成立「中華圖書資訊教育學會」,曾在中國大陸各大學校舉行圖書館教育研討會,對於增進雙方的瞭解及核心課程的研究頗多幫助。

六、 「文化建設計畫 」的達成

「文化建設計畫」主要目的在建立各縣市文化中心,以利國民精神生活的舒展。依據以上政策,教育部研訂計劃大綱,進行改進各級圖書館及社教機構設施,主要內容是:在中央方面,遷建國立中央圖書館;在台灣省方面,每一縣市興建一所文化中心,以圖書館為主,另有文物陳列室、畫廊、或美術展覽室、音樂演奏廳等設施;台北市方面,計劃在每一行政區建一圖書分館;高雄市則興建中正文化中心,另在每一行政區建立圖書分館一所。(註19)據2005年統計,現在309個鄉鎮市中共建有圖書館422所。

繼文化中心建設之後,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於1984年擬定「台灣省加強文化建設重要措施」方案,推動「一鄉鎮一圖書館」計畫。,分年編列經費補助鄉鎮市建立圖書館。十餘年來各鄉鎮均已完成建館計畫,據1999年統計,現在309個鄉鎮市中建有圖書館共有343所,部分鄉鎮不止有一所圖書館。

文化建設計畫可以說是公共圖書館發展計畫。我國歷年頒布的圖書館法規中均以普遍建立圖書館作為政府推行社會教育工作之一要項,而今得以實現,實賴文化建設計畫納入國家發展政策所致,這是圖書館得以全面興建之一重要關鍵。

七、圖書館自動化與數位化的推展

在台灣圖書館事業發展中,最令人矚目的另一成就,是圖書館自動化作業和網路系統建設,這也是近卅年來圖書館界隨中文電腦的發展和資訊網路的建設而合作研發的成果。

  • 1980年4月間,圖書館學會和中央圖書館聯合組織「圖書館自動化作業規劃委員會」研訂合作發展計畫,確定分期達成的目標。研訂《中文圖書編目規則》,《中文圖書資料機讀編目格式》及《中文圖書標題總目》等技術規範。
  • 近年來圖書館自動化作業已普遍發展,從簡單地處理西文資料,轉變至具有採購、編目、流通、線上目錄等功能的整體圖書館自動化系統。
  • 國科會於2002年推動為期五年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將國家重要的文物典藏數位化,參加機構包含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自然科學博物館、台灣大學及中央研究院等七個單位,其主要目標是將國家重要的文物典藏數位化,建立數位典藏,藉此促進我國人文與社會、產業與經濟的發展。國家圖書館及台灣大學均以本身存藏的台灣文獻或古籍作為數位典藏的主體。

八、圖書館館際合作制度的建立

  1. 1972年中山科學院和國科會科技資料中心創立「中華民國科技圖書館及資料單位館際合作組織」。
  2. 1981年,中央圖書館組織「中華人文、社會科學圖書館及資料單位合作組織」。
  3. 1996年,大陸工作委員會成立「大陸資料合作組織」。

1999年,以上三個合作組織合併為「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集中人力物力謀合作發展。其他地區性組織尚多,其型態不一,有合作組織、合作聯盟、合作網路等,名稱雖異,多以資源共建共享為目的。

有關電子資訊資源合作蒐集,1986年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曾規劃科技性全國資訊網路;1998年並結合國內大專校院、研究機構與財團法人等圖書館成立「全國學術電子資訊資源共享聯盟」(CONCERT),合作建立各大學網路電子資訊資源。

兩岸圖書館界合作交流自1990年9月開始已有17年的歷史,對於增進雙方的瞭解,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及華文書目技術的合作頗多助益。另館際合作協會及大專校院舉辦的研討會也在兩岸經常舉行,從單純的參觀訪問,到專題研討、講學、實習、合作出版等名目繁多。

九、圖書資訊學的研究發展

台灣圖書資訊學及文獻學的研究隨著圖書館的勃興,以及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發展而呈現穩定的成長狀態。

依據2006年統計,自1946年至2006年的六十年間,在台出版的有關圖書資訊學及文獻學專著共有17,688件,其中:專書1,788種、學位論文1,050篇、期刊論文10,389篇、專題研究報告4,461篇。內容包括:

  • 圖書館學方面,著重圖書館事業、館藏發展、圖書館技術與服務、圖書館行政管理、推廣與輔導、特殊資料處理、圖書館教育,以及各類圖書館問題等。
  • 在資訊科學方面,有關電子科技之應用和電子圖書館約佔本類文獻的半數。,有相當數量的研究源自國科會主導的數位典藏計畫,顯示圖書館界面對資訊環境與網路服務業衝擊下,極思運用資訊科技再創新機的願景。

在文獻學方面,主要以傳統目錄學、版本學為核心,兼及古籍刊刻、考訂、庋藏與流傳等,這方面的研究在數量上較少。
有關檔案學理論與實務的研究也逐漸受到重視,這也是政大開授專門課程,提倡研究,以及檔案事業開展所致。

有關圖書資訊學專業期刊現出版有卅二種,均由圖書館專業組織及圖書館所編印,其中年刊七種,半年刊六種,季刊十六種,雙月刊三種。其內容以報導圖書館經營現況、學術研究、介紹技術新知,以及經營管理為主,對於圖書資訊學、文獻學及檔案學之研究推廣貢獻良多。

top

參、台灣圖書館事業的未來展望

二十世紀的圖書館由於遭受到知識爆炸、資訊技術發展與資訊社會需求,面臨空前未有的震撼和挑戰,有關台灣圖書館事業未來的發展,中國圖書館學會在白皮書中提出願景、目標和策略,此外,「教育部圖書館事業委員會」曾先後委託圖書館學會及有關單位組織專案小組就:圖書館組織體系、全國圖書館合作服務制度、館際合作網路、全國圖書館館藏合作發展計畫、全國圖書館館際互借規則、圖書館與資訊教育之改進等問題加以研究,個人意見如後。

1. 體認二十一世紀圖書館服務的重要性

未來的企業是以「知識」與「網路」為基礎的企業,「知識管理」的觀念更傳播全球,從圖書館學的立場分析「知識管理」與「資訊管理」,兩者在概念和內涵上有別,但在作用上有其相同之處,這對圖書館經營管理的觀念也有相當的影響。

經過沿革培育的圖書資訊專業人員,不僅懂得如何迅速檢索策略性資訊,並知道如何評估資訊的效用,提供一貫性的服務,易言之,現代的圖書館員不再是一個保守、股版、坐在書堆中的資料管理員,應是具有新技術、新觀念、精力充沛、鬥智昂揚的資訊服務尖兵。

2. 重建全國圖書館管理體系

台灣圖書館事業過去五十年來一直由教育部管理並主導其業務,並一【社會教育法】及各級學校法規設置圖書館,惟自文化中心成立,各縣市立圖書館合併以來,形成教育部與文建會均具督導文化中心圖書館業務的權責,經過教育部與文建會討論協商,國家圖書館現已確定改隸文建會,就其文化屬性,研究與輔導全國圖書館發展的功能而言,實與大多國家圖書館體制相近。

教育部過去曾成立一「圖書館事業發展委員會」,研討各類圖書館發展事宜,現已停止運作,公共圖書館業已另建體系,如何在各類圖書館體系之間建立一協調機制,就有關問題聯繫合作,避免各自為政,浪費人力物力資源,實屬重要。

3. 建立全國圖書館的協調機制

建立較高層次的協調發展機制,在世界各國向有成規可循,聯教組織在1970年十層委由Frank M. Gardner就美、英、加等十四個國家公共圖書館立法情形加以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國家將公共圖書館業務交由文化或教育部門管理,並另設委員會之類諮詢組織,邀請有關機構代表及學者專家擔任委員,共同策劃其發展事宜。

委員會設於主管圖書館業務的部會內,或另行設置,其方式視各國情況而定,但均具有跨部會協調與決策功能,總之,委員會的設置不地在集思廣益制訂發展政策,協調溝通在合作共識之下謀求發展,為磨協調工作切實有效,當在較高層次的機關下設置為宜。

4. 作為推展終身學習的伙伴

圖書館界必須切實體認到終身教育的發展已不是一時一地的教育政策,而是世界各國永久奉行的教育目標,這一目標不僅是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確定了必然的發展方向,同時,在各級學校圖書館方面亦應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加強圖書館利用和資訊素養上盡其應盡的責任,公共圖書館和學校圖書館在各國推行的終身教育體系中,已被視為一重要成員,這是我國圖管工作者必須體認的事實。

5. 加強中小學圖書館設施

中、小學圖書館屬於學校之一單位,其主要功能在提供教學與學習資源,支援教學活動,並培養學生認識、查詢、評估、及運用圖書資訊的能力,中、小學圖書館由於組織編制、人員經費,以及升學導向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尚未充分發揮其支援教學的功能,,中、小學圖書館缺乏專職人員編制,圖書館主任多由教師兼任,加以藏書不足,利用率低,圖書館服務與教學活動未能配合,尚難以收到學習資源中心的效果。

學校圖書館的設置不僅關係到教學成效,也關係到兒童及青少年閱讀興趣與習慣之培養,學校圖書館是一個蘊含豐富知識內涵的資訊傳播與交流中心,他也是一個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學習環境,其對教學的輔助,以及青少年身心發展關係至鉅,教育主觀當局和學校本身時應重視它的教育功能,將其視為教學單位,謀健全之發展。

top

肆、結語

我國新圖書館運動,迄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尤其最近六十年來,其發展成果更為明顯。這些成果都是在台灣圖書館界同仁通力合作,不斷的研發創造,以及主管機關的支持下,圖書館事業才能持續前進,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參照全球圖書館的發展軌跡,檢視臺灣圖書館的發展,雖較諸其他先進國家略微遲緩;但在發展目標、經營理念以及現代科技的應用上,是和全球圖書館的發展方向一致的。

從客觀環境分析,臺灣圖書館事業與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及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沒有民主化的制度,就沒有今天自由開放的圖書館服務;沒有充足的經濟資源就不可能有縣市鄉鎮全面的圖書館建設;文化教育如不受重視,圖書館的功能亦難以彰顯;社會上如果沒有資訊和知識的需求,圖書館亦無永續經營的價值,更談不到數位化圖書館的遠景。

在面臨新世紀來臨之際,為因應資訊社會與學習社會的需求,臺灣圖書館硬體和軟體建設上仍有若干不足之處,尤以公共圖書館及中小學圖書館的館藏、人員、經費等方面距離營運基準尚遠,在圖書館事業未來發展上,我們應秉持以下的信念:

  1. 在二十一世紀中印刷資料仍為傳播媒體中的一項重要的資源,他將與數位化典藏及多媒體資料同時並存,圖書館的存在不會因電子圖書館或資訊系統的建設發展而減弱消失。
  2. 未來圖書館的經營和服務觀念必須加以調整,一般圖書館要改變以「蒐藏」為最終目的之傳統觀念與做法,謀求資訊多方取得之可能。
  3. 現代圖書館的功能之一為傳播資訊與知識,「資訊」與「知識」兩者性質上有不同的意義,我們寄望圖書館不僅是資訊的傳播系統,進而是知識的傳播系統,所謂知識傳播系統是只圖書館在各種主題文獻的徵集及組織等過程中將資訊去蕪存菁,進一步篩選加值,並予以組織統合,提供讀者具有利用價質的知識內涵。

圖書館學會針對目前現況及未來需要,曾於2000年發表《圖書館事業發展白皮書》剖析圖書館發展上所遭遇的問題,並提出發展策略,至今仍具參考價值。

近年來主管當局曾多次專案補助中央及地方圖書館發展館藏,改善空間及營運服務,並輔導各館改進自動化作業建立網路系統,頗具成效;但部分地區因人力物力所限,仍有獨立經營上的困難,尚未達到建館的要求,這些基礎建設問題不容忽視。

圖書館事業還有許多檢討的地方,其中有三個理念與今後的圖書館事業息息相關:

  1. 維護或保障知識的自由化
  2. 終身教育
  3. 資源、資訊共享
top

註釋

1.〈發現台灣,1620-1945〉,《天下雜誌特刊》。(民國80年11月),頁230。

2. 同上註。

3. 王振鵠,〈我國現代圖書館事業之發展〉,《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民國73年5月),頁238。

4. 〈日本圖書館事業〉,《圖書館學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頁394-395。

5. 張圍東,〈日據時期私立台灣文庫發展史〉,《書苑》23期(民國84年1月),頁52。

6. 宇治鄉毅著,何輝國譯,《石坂莊作與石坂文庫》刊於《台灣學研究通訊》No.2,頁82-101。

7. 張炳楠監修,台灣省通志,卷五:教育志文化事業篇。(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60年),第一冊,頁76-77。

8. 莊麗蘭,《台灣光復後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史》(中國文化大學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6月),頁13-20。

9. 同上註,頁31。

0. 見註7,頁178。

11. 王振鵠,〈七十年來的中國圖書館事業郭為藩主編〉,《中華民國開國七十年之教育》。(台北市;廣文書局,民國71年),頁887-916。

12. 國家圖書館編,《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圖書館年鑑》。(台北市:該館,民國95年),頁248-255。

13. 《圖書館法》(中華民國90年1月17日總統令公布)

14. 宋建成等撰,〈國家圖書館〉《第三次中華民國圖書出版年鑑》(台北市:國家圖書館,民國88年),頁53-88。

15. 參閱《中國圖書館學會50週年特刊》。(台北市:該會,民國92年12月),頁20-21。

16. 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事業發展白皮書》。(台北市:該會,民國89年4月),54頁。

17. 〈華僑教育〉,《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書局),民國63年,頁1476。

18. 王梅玲,〈圖書資訊學教育〉,《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圖書館年鑑》。(台北市:國家圖書館,民國95年),頁131-190。

19. 王振鵠,《文化中心十年》。(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80年),頁6-11。

20. 吳明德,〈圖書館自動化與數位化〉,《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圖書館年鑑》,(台北市:國家圖書館,民國93年),頁271。

21. 鄭寶梅,〈圖書館館際合作〉,《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圖書館年鑑》。(台北市:國家圖書館,民國89年),頁295-324。

22. 王明玲等,〈圖書資訊學研究〉,《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圖書館年鑑》,頁359。

top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11605 台北巿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電話:886-2-29393091-6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