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述兆先生雖讀了四個學科,但卻選擇了圖書館學為他畢生奉獻的事業,他認為「圖書館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指標」,而圖書館教育主要目的在訓練各類型圖書館所需要的專業圖書館員,同時也要培養圖書館學師資,他曾說:「任何國家假如小學圖書館沒有專業圖書館員的話,這個國家就文化而言,是落後國家」,因此他認為解決我們的圖書館教育,應從最基層的小學圖書館開始,他曾常鼓勵學生念圖書館系,成為未來「建設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基層中堅份子,要以「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精神,做個犧牲奉獻的無名英雄。
(一)圖書館學課程設計
在他數十年教學中,他對圖書館課程設計及修訂非常重視,他曾將十五年前臺大有關圖書館學課程劃分為五個主要領域,計85科:
1、圖書館學基礎
包括:圖書館學導論、圖書館學專題、大眾傳播、圖書史、圖書館史、當代圖書館問題、研究方法、論文寫作、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視聽教育研究、圖書館教育、比較圖書館學、作業研究、出版與印刷、中國印刷史研究、中國目錄學專題研究、系統分析、圖書館統計學、圖書館實用英文、英文圖書館學文獻選讀、古書整校、叢書學、目錄學,計24科。
2、圖書館管理
包括:圖書館管理、圖書館行政探討、圖書館作業評估、圖書館實習、大學圖書館、大學圖書館研討、公共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研討、學校圖書館、兒童圖書館、專門圖書館、電腦中心管理,計12科。
3、圖書館技術服務
包括:圖書資料徵集、中文圖書分類編目、西文圖書分類編目、館藏規劃、分類理論研究、杜威分類法、國會圖書館分類法、日文圖書館分類編目、視聽教材製作、檔案設計原理、檔案設計應用、圖書館資料處理、索引及摘要、古籍編目、技術服務研討,計15科。
4、圖書館讀者服務
包括:中文參考資料、西文參考資料、讀者服務研討、非書資料、視聽資料、參考服務導論、特殊讀者服務、人文科學文獻、社會科學文獻、科技文獻、青少年及兒童讀物、西洋兒童讀物、日文參考資料、政府出版品、中國傳記文獻、中國古典參考工具書、圖書館資源分享,計17科。
5、資訊科學相關科目
包括資訊科學導論、電子計算機概論、電子計算機專題、電子計算機資料結構、中國電子計算機研究、資訊科學教育、資訊科學研討、圖書館自動化、電子計算機在圖書館之應用、微電腦在圖書館之應用、資訊儲存與檢索、索引典結構、資料庫概論、線上(指聯機)資訊檢索、資訊系統、資訊管理、資訊政策,計17科。
他還認為,圖書館學的界說也會因時因地而異,不可一概而論。圖書館學範圍一些核心科目可能在不同時代、不同地方,有不同名稱與內容: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一些基本的資訊科目已成為現階段圖書館教育的必然趨勢。他並不拘泥於圖書館學體系結構來加以思考,而是從圖書館學發展長河中重來考查圖書館學的現狀。任何一種學科都有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他始終將研究重點放在“現在”,因為“現在”是“過去”的延續,“未來”是“現在”的延伸。還應當看到,科學研究成果中重要的還不僅僅在於其某些結論的本身,有時往往還在於其所提供的某種思路、視角、探索途徑等。
(二)圖書館教育
胡述兆先生有鑑於臺灣圖書館教育缺乏整體性規畫,於1991年在教育部「圖書館教育問題與發展研究計劃」中描繪出臺灣圖書館教育建設之整體藍圖,為使臺灣各類型圖書館皆有專門單位訓練專業館員,他提出三項建議:(1)全國九所師院開設圖書館學課程,訓練小學圖書館專業人員;(2)師範大學設立圖書館學系,專事培養中學圖書館員。而其他大學,如臺大、輔大、淡江等,負責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專門圖書館及其他圖書館員之養成教育;(3)空中大學負責訓練鄉鎮圖書館及文化中心等基層圖書館員。如此各類型圖書館之館員均可接受專業圖書館與資訊學之教育,我國的圖書館才能健全地發揮功能。從他所提出的全國圖書館與資訊學教育的規劃藍圖,可看出他是一位見識高遠且用心深切的教育家。
(三)在學術著作方面的成就
1983年胡述兆教授出任臺大圖書館學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後,以其淵博的學識與豐富的經歷,為開始萌芽之碩士課程奠下堅實的基礎,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為臺灣的圖書館界注入了新血。如今這些精英已成為臺灣圖書館界的中堅幹部,使圖書館界有了新氣象。1985年胡教授開始致力於研究所博士班之籌設,經三年的艱苦奮鬥,圖書館學研究所博士班之籌設計劃,歷經臺大系務會議、院務會議、教務會議、行政會議、校務會議審議通過,並經教育部審查通過,於1988年秋獲得行政院批淮,而於1989年開始招生,成為我國海峽兩岸第一所圖書館學博士班。博士班是圖書館與資訊學教育之最高學程,其成立之主要目的係為培育圖書館與資訊學之師資,圖書館與資訊研究人才,與圖書館高級幹部。博士班之成立不啻將我國圖書館與資訊學之教學與研究層級引導進入新的里程碑,這實是胡述兆教授對我國圖書館教育的一項重大貢獻。
為了開拓國內圖書館與資訊學教育界之視野並增進國際間之學術交流,胡教授於1986年在臺大圖書館學系主任任內主辦了一次「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這是國際圖書館界舉辦的第一次此類會議,除國內圖書館界與教育界之學者專家熱烈參與外,並邀請了國際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之著名教授,如:美國席蒙斯圖書館學院副院長陳欽智教授(Ching-Chih Chen),美國伊利諾大學圖書館學院院長戴維斯教授(Charles H. Davis),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圖書館學院院長郭德斯坦教授(Harold Goldstein),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圖書館學院院長哈理教授(Edward G. Holley),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圖書館學院院長海斯教授(Robert M. Hayes),美國印地安那大學圖書館學院院長懷特教授(Herbert S. White),美國羅沙里圖書館學院院長李志鍾教授(Tze-Chung Li),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圖書館學院院長霍若克斯教授(Norman Horrocks),英國羅福堡大學圖書館學院院長哈佛威廉斯教授(Peter Havard-Williams),德國公僕大學圖書館學系主任海克教授(Rupert Hacker),日本慶應大學圖書館學系津田良成教授(Yoshinari Tsuda)等。這次專為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主辦的國際會議由於主題吸引,內容豐富,對於國際交流又特別有意義,一時間傳為美談。會議中所發表的論文由胡教授編輯成書,由臺大圖書館學系及美國Scarecrow Press同步發行,至今仍為研究國際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之重要文獻。
胡老師有鑑於臺灣圖書館教育缺乏整體性規畫,於1991年在教育部「圖書館教育問題與發展研究計劃」中描繪出臺灣圖書館教育建設之整體藍圖,為使臺灣各類型圖書館皆有專門單位訓練專業館員,他提出三項建議:(1)全國九所師院開設圖書館學課程,訓練小學圖書館專業人員;(2)師範大學設立圖書館學系,專事培養中學圖書館員。而其他大學,如臺大、輔大、淡江等,則負責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專門圖書館及其他圖書館員之養成教育;(3)空中大學負責訓練鄉鎮圖書館及文化中心等基層圖書館員。如此各類型圖書館之館員均可接受專業圖書館與資訊科學之教育,我國的圖書館才能健全地發揮功能。從胡教授所提出的全國圖書館與資訊學教育的規劃藍圖,可看出他是一個見識高遠且用心深切的教育家。
(四)推動海峽兩岸圖書館與資訊學術交流
1987年海峽兩岸開放探親,各項交流活動日益頻繁。胡教授在1992年當選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首任理事長後,即本著該會研究、發揚、促進圖書資訊學教育之宗旨,舉辦一連串相關活動,並積極推動兩岸圖書館與資訊學術交流。他是1990年臺灣圖書館界首次赴大陸訪問團之成員,以後又多次去大陸北京、天津、上海、武漢、成都、西安、蘭州、南京、杭州、南昌、長春等地從事學術交流,並受聘為華東師範大學、江西大學等校客座教授,開臺灣地區圖書館學教授赴大陸講學之先河。
1993年2月20日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舉辦「圖書資訊學教學研討會」,除邀請該會全體會員參加外,並有來自大陸的六位教授與館長參與研討。同年7月1日至11日胡教授帶領臺大圖書館學研究所10位碩士班研究生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系參觀見習,首開兩岸圖書資訊學教學實習相互觀摩之先例。同年12月12日至15日,該會與華東師範大學在上海聯合舉辦首屆「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術研討會」,兩岸有百餘位學者專家共同參與,這是兩岸圖書資訊界首次舉辦學術研討會,也是兩岸交流史上之創舉。該次會議共收到兩岸專家學者40篇論文,分五項主題進行討論:(1)海峽兩岸圖書資訊事業之發展;(2)海峽兩岸圖書資訊教育;(3)海峽兩岸圖書館之管理與利用;(4)海峽兩岸圖書資料之分類與編目;(5)海峽兩岸圖書館自動化與資訊網路。這些論文已分別在兩岸圖書館與資訊研究的相關刊物上發表。
由於第一屆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術研討會十分成功,於是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與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共同舉辦第二屆會議,於1994年8月22日至24日在北大舉行,這次會議議題有了新方向,為:(1)圖書館學資訊學教育;(2)圖書館自動化;(3)讀者研究與資訊服務。這二次兩岸學術研討會成果輝煌,使兩岸學術交流跨越一大步,胡理事長居間溝通協調,功不可沒。